颠覆与坚守
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
对于当代雕塑而言,我们不间断地面临着这样一个老问题,或者说是老话题,即你的雕塑还是不是雕塑,其实是雕塑也好,不是雕塑也罢,只要是能表达出自我独立而又差异化的文化立场,即不失为一件好作品,由此也对当代雕塑而言,它的确又面临这样的质疑和困境,但对于参加“凸显2015学院空间艺术展”的艺术家而言,他们以自我的激情表达和批判锋芒,不仅再一次颠覆了人们久以习惯的对雕塑的认知,而他们在雕塑本体语言方面的坚守,亦让当代雕塑生发出了它独有的魅力。
如果对本次展览进行整一性描述,不难发现,开放的教学,包容的思想,多元的叙事路径,观念的不断更新与表达亦构成此次展览的主要特质,而趣味性,互动性,现场感也使得本次展览大大超出了对雕塑的种种约定,虽然参展艺术家是来自一个美术学院的雕塑系的青年雕塑工作者,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这的确又是当代雕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他们有着双重身份,首先,这是一群艺术教育工作者,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书育人工作,因而有时他们又被指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他们更愿意人们认为他们是艺术工作者,他们注重艺术中的手工劳作,亦强调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体验与体察,弥漫在他们的视觉表达间的是对当代社会的激情思考和洞察性表达。这是一群雕塑艺术的新一代,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一种国际范儿,他们的写实与超写实雕塑无疑捍卫了雕塑和手工劳作的尊严,而非具像的带有抽象表达特质的雕塑无疑彰显的是隐藏在视觉表达背后人们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自由,他们对材料的敏感和多样选择,使日常建筑材料散发出当代的情理与韵致,对身体的迷恋,亦凸显出身体,性别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在社会普遍弥漫着焦虑的生存现实面前,惟有回归身体,回归生命的本初状态才更为真实可信,这其实是对消费社会和欲望的一种有意逃避。当然,一些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青春已逝的伤感和对青春期的守望与留恋。虽然青春不再来,但亲情友情会一然如故。而对日常生活瞬间的凝视,无疑揭示出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体验和与浮躁的社会现实的疏离。还有的作品表达出了从去传统到再传统这样一种文化显学。而转基因牛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都普遍关注的带有普世性的一个生存话题,因而更具国际视野,他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局部问题而忽略整体的文化关怀的弊端,也引导阅读者由对中国命运的关注而转向对人类整体命运思考这么一个全球性命题。当然也有作品体现出后冷战时期的一种文化症候和地缘政治概念,把自我生存环境和中华长江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近而反思我们当下的生存处境和生存现实。期间亦有对后工作文明的关注,揭示出的是城镇化发展的困境和后工业社会带来的必然是环境的被污染,生态遭破坏,飞速发展带来的紧张感,速度感和泡沫化这么一个血淋淋的生存窘境。而影像,图片,现成品的混搭与交融,现场制作与现实场景的再造与重塑,在交互体验中,也使展览带有种趣味性,这些叙事倾向无疑都为当代雕塑走向广阔的公共空间铺平了道路,也使我们更有理由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盼。
正是来自学院雕塑的薪火相传和毕路褴褛,使得当代雕塑一代代人才涌动,这无疑为当代雕塑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和前进的动力。而来自学院雕塑的新一代又不可避免地从源于学院又走出学院并最终超越了学院,他们以青年的激情于才情不仅紧紧贴近着这个时代,融入这个时代,而激变的社会和激变得现实必将促使他们超越这个时代。
谨祝展览圆满!
2015年5月6日下午14:43分于东湖三官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