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学教研 >> 正文

“凸显”2015学院空间艺术展-关于学院空间的随想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07-04 [来源]:雕塑系  [浏览次数]:

                   关于学院空间的随想

                                                    张嵩焘  欢迎来到公赌船jcjc555线路雕塑系主任

历史的时空里顺流而下的长江边多少风流人物。数千年前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音;千年前黄鹤楼的空间,千载的白云、杳然的黄鹤;百年前武昌城头,亡命而浪漫的理想主义的烟花照亮了武昌城的空间;当代科学的发展对空间的解释越发玄幻,须弥芥子之叹与科学巨匠令人目眩的想象力渐次异曲同工;夜空令人遐想的星光据说经历了多少亿光年的路程才到达我们这里,而发出光的星辰还在持续奔向更辽阔的宇宙。今天在这个以“学院”命名的空间里雕塑系的青年才俊们开始发出自己的光。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均是欢迎来到公赌船jcjc555线路雕塑系的年轻教师和部分艺术上活跃敏感的员工。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勤于创作,并将创作的体验融入各自的教学工作中,反过来又作用于教学潜移默化于员工。而参展的员工是近几年毕业生中的优秀者,他们的作品获得的奖项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面向青年雕塑家的艺术活动的大奖。他们或关注现实社会、或关照内心世界;或探索语言、或探究观念。优秀员工宽阔的视野、在资讯爆炸时代的敏感触觉给教师们带来启发,与对话。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雕塑系正在试图建立的学术理想与生态:致广大、尽精微地探索;参造化、悟心源地修炼;兼收并蓄的宽容。

教师的本职是课业授徒,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纷繁复杂,使人在教书之余杂念纷逞。之余的艺术创作掺杂着个人的种种修养、学识、得意与不堪,是作为艺术家的教师对生活的种种心猿意马的“杂念”,而这些“杂念”却又是我们艺术之发展的种种契机。在这么鲜活而丰富的世界里,谁都不可能做到心无旁骛,于是个体的差异就从这“旁骛”之事透露出来。活在当下的青年雕塑家们,用丰富的雕塑语言,进行着一些跳跃的,个性化的,更具有实验探索精神地发掘与艺术再创造,将自身存在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么,我们做了这个展览,用“学院”做引子,以艺术的名义,以“学院”为无形的学术空间,提供给青年雕塑家们一个释放能量与交互能量的时空。让艺术探索者们的“旁骜之心”有了个平行呈现和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碰撞,让我们在“学院的空间”看到了超越“学院”之外的无限可能,看到了我们在时代中能够突破的界限。而这些超越与突破,便是我们“心猿意马”的意外收获。

这里捎带有学术的理想,埋藏着艺术的野心一方水土,一方人。学院薪火相传的学术传承就是这样的水与土。一代代不同教师和员工个体的思想行为和成就构成了这个学院的学术传承和生态氛围。在学院这个平台上,教师、员工与艺术创作者的双重身份使学院雕塑教学与当代艺术的现状密切相关。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艺术的饕餮盛宴眩人耳目,传统学院教学体系正积极向当代靠拢。雕塑系在遵循着自家的教学思路和学术传承尝试探索,新的雕塑教学体系正在形成中。不同理念的人,也可找到志趣相投的同类。闭门造车之余在公共空间展示给大家看看,聊聊各自的状况和别人的家常里短。现场的对视大有意趣。在这学院空间的一隅,雕塑系年轻的星光正在向广袤的当代艺术空间传递。

201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