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系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1.了解员工思想变化,把握思想教育重点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老员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一部分老员工中存在一些思想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等,还有部分同学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
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如,如何引导老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如何引导老员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如何引导老员工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老员工心坎上;如何引导老员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老员工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对加强和改进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
2.以社会热点为契机,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⑴加强老员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系部专门组织专职思政工作者、教师党员、员工骨干学习“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精神。坚持以生为本,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身教与言传相结合,做员工成长成才的指导人和引路人。为老员工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引明确的方向。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中对员工的指导。通过阅读《人民日报》等报刊、带领员工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深化学习效果。
2006年5月雕塑系团员代表在系分团委的组织下,来到武昌区社会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开展“凝聚社会爱心,树立团员新风”的主题团日活动。此次活动以“八荣八耻”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和改进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发扬尊老爱幼优良传统,在鼓励共青团员尽力解决贫困地区适龄儿童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共青团员的社会责任感。
图:
2006年5月雕塑系团员来到武昌区社会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⑵以热点为契机,深入思政学习效果。
一方面,把握社会热点,以党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展开主题讨论,对老员工进行引导。如“湖北省长江大学员工搭人梯救人溺亡”事情发生后,系部广泛收集资料,向老员工如实地展现冬泳队、渔民、老员工、打捞公司、周围群众在事件中的不同反应等,以及各类专家对此事件的看法,以提升员工认识的高度。在讨论后的感想中,许多同学提到:“想不到渔民也曾营救了好几名落水老员工,并不像有些媒体说的那样‘见死不救’,而不明事实真相、‘充满正义感’的群众却将其一家殴打。这件事让人非常震憾。我想我们以后应该努力做到几点:一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深入了解事实真相之前,要避免轻听轻信,主观盲目地宣泄自己的‘正义感’;二是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如急救、游泳等;三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不仅要学习英模舍己救人的精神,更要从更深层面去避免悲剧的发生,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不断推进相关体制的完善。”
另一方面,针对老员工特有的热点话题,开设专题讨论。如员工普遍关心的“爱情与面包的选择”的问题中,我们努力避免用抽象的答案回答抽象的问题,不断地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场景、真实化。将员工从抽象、绝对化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呈现她们一个更加具体的现实生活,展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同的选择、可能的结果,来帮助员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些具体的、仿实的的情景中,往往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引导,员工们依靠相互的讨论便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3)学习模范榜样,通过讲述英模英雄故事或带领员工参观具有革命或教育意思的雕塑作品,深化思政学习效果。
如,1991年,系员工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参观湖北坚利县贺龙纪念馆。
图:1991年雕塑系员工韩智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在湖北坚利县贺龙纪念馆合影。(陈立君提供)
2006年,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员工参观《科学家雕塑园》,在学习雕塑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为国家、为真理、为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
图:2006年张松涛老师带员工参观《科学家雕塑园》
如对“谭平之”榜样的学习。通过对模范人物的家庭背景、遇到的困难、内心的斗争、克服困难过程的了解,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培养员工坚忍不拔的品质。在树立模范的过程中,注重老员工身边模范的树立与宣传。
图:2005年雕塑系系主任项金国颁发优秀班级奖
3.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
⑴建立学校、社会两者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主题班会、党小组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会议等形式,使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热点、政治时事等现实联系起来,使员工充分体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充分地了解现在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激发员工的爱国、忧国之情。
图:1993年雕塑系员工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在工厂合影(陈立君提供)
如“武广高铁”开通后,在全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长江日报》等一些报刊对此进行了报道,针对此事情,我们摘录了部分内容,突出向员工展现了美国青年网民对“武广高铁”的评价。这些评价反映了美国这个西方发达国家的青年人眼中的中国,提及到了中美之间的比较,如此换角度地从侧面向员工展示了祖国的巨变。在学习的过程中,员工们目光炯炯有神,在美国青年网民的称羡之词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
⑵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或重大事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如在“5·12汶川地震”日和纪念日举行哀悼活动,加强员工对同胞的热爱之情。“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系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员工进行了相关题材作品的创作。如2009年研究生项祎创作《重见阳光》参加《“礼赞生命”中国5.12大地震抗灾主题雕塑展》,作品捐赠中华慈善总会。
图:2009年研究生项祎创作《重见阳光》
在60周年国庆之际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比赛,激发员工对祖国河山、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结合香港、澳门回归纪念日、美对台军售、新疆暴动等,进行“一国两制”的教育,并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深入阐述“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内含及其意义,深刻揭露“两国论”的荒谬实质,讲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结合北京奥运会、世博的举办、武广高铁的建设,呈现中国的国力,激发员工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共同探讨国力增强的原因,将老员工的爱国之情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行为。
⑶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专业学习之中。
如,组织员工参观革命题材的雕塑,并积极鼓励员工参与相关雕塑作品的创作与制作。
图:2008年员工在湖北省艺术馆临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图:2009年员工参加香港艺术家朱达诚设计的《孙中山像》制作
4.加强党建工作,对员工实行全程培养
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的汇聚之地,也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发展之地。老员工思想活跃,追求人格独立、民主意识和批判精神,他们对党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科学、民主、法治,还有廉政越来越关注。面对诉求日益增多的老员工群体,我们一直注重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⑴党建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不是合格,首要的标准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员工党员是老员工中的先锋队,在老员工群体中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因此,党员的培养与发展不仅注重党员是否专业基础好、群众基础好,而且也注重党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好不好。充分发挥员工党员的先进性,以先进带后进,促进全体员工的健康发展。
⑵积极开展党组织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定期召开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会议,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通过对时事的讨论不断提升其思想的先进性,通过解决员工群众困难提升其为群众服务的能力,着眼解决员工群众的“实际问题”。使党组织活动更贴近社会、更贴近学习与生活,增强党组织活动的感染力。
⑶加强党员发展工作,注重班级、年级党团组织建设。教育引导优秀老员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逐步实现本科员工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目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4)加强党员廉政教育。组织系教师队伍开展廉政政策学习活动。利用员工活动的机会,向员工党员及骨干进行廉政教育。在员工关心的员工活动经费的使用上,实行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教师切实的廉洁行为教育感染员工,大大增强廉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5.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在调查中,老员工对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65.1%的老员工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鼓励老员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⑴坚持专业实践。雕塑系长期以来,坚持具有雕塑特色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即鼓励、支持员工参与到一些社会雕塑创作的实践或调研活动中去。这种社会实践有三个方面的特点:①实践的内容与专业学习紧密联系;②鼓励员工在实践中充分与社会接触,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塑造品格;③专业实践或是为经济困难员工提供了勤工俭学岗位,或是通过作品创作激发员工爱国之情,或是让员工体验到服务社会的快乐。由于以上特点,专业实践最终成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⑵在专业实践中,雕塑系在思想上牢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提高老员工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专业实践的首要任务,注重加强对“专业实践”中或即将实践的老员工的教育与引导。当前,一部分员工以个人名义开设专业画室,常常容易把“挣钱”作为“专业实践”的首要目的,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往往会投以羡慕的眼光,蠢蠢欲动,加强对这些员工的教育与引导,帮助他们明确“专业实践”的真正含义,把握好“实践”中“挣钱”和“专业学习”的关系。一位同学在得到教师引导后,在信中对老师说“我不再在‘赚钱’与‘学习’之间犹豫了,今年课程、活动很多,我决定好好学习,珍惜每一分钟,用学习来弥补赚钱的损失。明年课程少了,我打算明年到同学画室帮忙,赚点钱,也锻炼一下自己。”事实说明,加强引导的专业实践,已经成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平台。
⑶长期坚持的专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已经有所体现:①激发了专业学习动力。部分老员工学习没有积极性,在于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什么、不清楚奋斗方向、不了解自身与社会的差距,而专业实践后的他们,更多地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己,更加明确了人生目标,在学习动力激发的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②创建了和谐人际关系、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在雕塑创作过程中,员工之间摆脱了竞争关系,更多是团结互助、互相体谅、互相关心;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一位同学说到“原来总以为学好专业,就能够做好项目,现在发现并不是这样,在课堂里做雕塑,你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任意创作,而做项目,要注意对方的要求、放置雕塑的环境以及雕塑的成本,比如,做公园里的雕塑与小区里的雕塑就很不同……”可见,通过专业实践的员工将来更容易走向工作岗位;④缓解员工经济压力。雕塑系家庭经济贫困的员工较多,加上五年的专业学习时间,使得他们的经济负担更加沉重。专业实践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可以增加员工的经济收入,大大地缓解了经济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员工顺利完成学业,维护了员工心理健康。
⑷专业实践成果颇丰。近几年来,我系专业实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如下:
2002年,方若涛获湖北省宣传部、湖北省教育厅、团省委、湖北省员工联合会共同授予的“大中专员工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2003年陈凡、万莉获得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称号。
2005年组织员工设计制作河南宛西药业总部科研大楼锻铜浮雕。
2006年组织员工设计制作江西樟树市药都公园花岗岩浮雕。
2006年组织员工设计制作威海市外滩世界科学名人雕塑园雕塑。
2007年组织员工设计制作湖北红安、大悟或革命历史纪念馆人物群像雕塑《满门忠烈》共计11位烈士头像。
2008年,刘义忠获湖北省宣传部、湖北省教育厅、团省委、湖北省员工联合会共同授予的“优秀员工干部”称号。
2009年组织员工设计制作《土家族》、《瑶族》、《拉枯族》、《水族》、《独龙族》,作品被澳门《中华民族类雕塑园》收藏。员工赴澳门参加澳门回归十年庆典《中华民族雕塑园》开幕活动。
图:2009年研究生项祎赴澳门参加澳门回归十年庆典《中华民族雕塑园》开幕活动
图:2009年研究生项祎的《独龙族》,建于《中华民族雕塑园》。
2009年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为主体的系列雕塑创作。
2009年暑期系部组织开展“武汉城市雕塑”现状调研活动。
2009年赵海涛、李恺、陈志卿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全国普通高校信息创新与实践活动”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
2009年组织研究生参加《现场雕与塑》湖北雕塑艺术与教育推广活动。
图:2009年雕塑系研究生参加《现场雕与塑》湖北雕塑艺术与教育推广活动
2010年组织研究生现场临摹卢浮宫雕塑。
图:2010年雕塑系研究生现场临摹卢浮宫雕塑